風水經典-陽宅風水總論

風水典籍

青囊奧語 葬經
地理辨惑 青囊經
龍法砂法 青囊序
王公陽宅 撼龍經
室內佈局 疑龍經
陽宅堪察 天玉經
靈城精義 竹節賦
金鎖玉經 玄機賦
八宅風水 紫白訣
玄空秘旨 雪心賦
玄空要訣 飛星賦
玄空輯要 天元賦
雙星配卦 天元歌
水法配卦 千金賦
陽宅歌訣 陽宅斷
陽宅禁忌 玉尺經
陽宅指南 催官篇
門前水法 平洋訣
中天水法 論砂水
自然水法 家相
羅經 樓宇寶鑑
九宮飛泊 巒頭秘旨
造葬法 陽宅闢謬
地理鐵骨秘
蔣公字字金
平砂玉尺辨偽
紫白賦辨正
都天寶照經
陽宅風水總論
陰宅風水總論
陰陽二宅經典
文王易卦經典
奇門遁甲經典
易經占卜經典
子平八字經典
紫微斗數經典
六壬神課經典
面相氣色經典
天星擇日經典
陽宅氣說
陽宅的氣說,主要有納氣說和氣色說。

納氣說包括兩方面,一為地氣,一為門氣。地氣及閘氣都旺,方可得到福貴。如果地氣衰而門氣旺,地氣旺而門氣衰,則不吉。

按五行相生相剋的觀點,凡氣從克方來,則宅受克,宅內之人變染兇氣。凡氣從生方來,則宅受生,宅內之人變沾吉氣。氣以宅外的道論而論,直接朝向宅的路被稱為來脈,橫路比作界水。又以八卦方位名氣,有乾氣、坤氣等。陽宅若得天之旺氣,地之貴氣,必然富貴。

氣色說即望氣辨吉凶。

陽宅之禍福,先見乎氣色。凡屋宇雖舊,氣色光明精彩,其家必定興發。屋宇雖新,氣色暗淡灰禿,其家必敗落。又步入廳內,廳內雖無人,但有烘鬧氣象,其家必大發旺,若步入廳內有人,有陰森特甚,若無人聚立其間,其家必漸敗絕。入門,似覺有紅光閃爍,其家必成巨富。倘紅光若火焰帶煙氣,則主火災,倘黑氣彌漫如霧如煙,則主橫禍。倘白氣滿屋,若淡煙,其家必有死亡。喜氣從帶黑氣,旺運將衰禍將至。若帶白氣,必有孝服。黑氣中微露彩色,禍將退盡。白氣中帶彩色,孝服中交有喜樂事。夜靜天朗,望見其家屋上有紫氣紅光,必生貴子。夜分子時,月明星稀,望見五彩之氣,其下必有大貴。若氣下大上尖,或橫或散,仍是偽氣。
宅:
宅,其名稱本身就有風水意義。《釋名》說:“宅,擇也,言擇吉處而營之也。”

對宅的外環境,先哲很講究。《左傳》記載,齊景公要為晏子更換住房,說:“子之宅近市,湫隘囂麈,不可以居。”

晉代就有了相宅者。《御覽居處》引王隱《晉書》說,魏舒從小喪父母,住在外祖父甯氏家,“寧氏起宇,相者雲當出貴。”上党有個鮑瑗,請人相宅,宅修好了,仍有災難,術士淳于智批評原來的相宅者說:“此人安宅失宜,既害其身,又令君不利。君舍東北有大桑樹……”

修建房屋要注意方位。《淮南子》記載,魯哀公“欲西益宅”,史官力爭,認為不祥。《風俗通》對此解釋說,宅的西邊不宜修築或擴建房屋,因為西方為上,是尊者所處之地。

據說,宅上有氣。封建史書中,凡是大富大貴之人出生時,宅上有吉祥之氣不散。宅上的氣有紅、白、黑、青等。凡宅上有赤氣,家有泛財。有白氣,家財不保。有黑氣,家人伏法。有青氣。家中有銀。

歷史上的名人之宅,都選在風水寶地。如百里溪、范蠡、鄭玄、陶潛、謝玄、嵇康等人的宅地都被人專誦千年,傳聞光武的舊宅在六安縣,靠近白水,取龍虎白水之義。風水先生認為最好的陽宅有兩處,一為山東曲阜孔子舊宅,地居泰山下之下,沫泗二水交流,乃是平原得水之貴格,故子孫福祚綿遠,千萬年不絕。一為江西龍虎山張道陵舊宅,有青龍白虎盤踞之勢。

宮室:

現代人的觀念中,宮是比較高貴的場所或建築。在上古,宮是一般的住宅,老百姓的房屋也可以稱作宮。宮室可以並稱,宮與室同義。

宮室的起源,《墨子.辭過》有記載:“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這段文字說明,上古的宮室是傍山陵阜而建,用以避濕避風。

春秋時代,宮室一般是坐北向南,宮有院牆,門內有院子,院內建築偏北,設有堂、室、房。

關於宮,歷史很講究地點。《史記》記載“玄武危主宮室”。樗裏子選擇葬地,預言將來百年之後將有矢子子宮在其墓地兩旁。漢武帝到河東巡遊,見有許多鳳凰棲息在某處,便下令在那塊地方修建步壽宮,取吉祥意。唐高宗原來的住地潮濕,患了風痹,他就下令修建大明宮,建造在高岡上,南接京城之北。唐高宗在晚年住在上陽宮,傳說在修上陽宮時,從土中挖出了盛有雙鯉的銅盆,並刻有“長宜子孫”四個篆字,高宗認為住在此宮,可以中興。

先民對宮的顏色和作用也有講究。《神異》記載:“東方有宮,青石為牆,高三仞左右,闕高百尺,畫以五色門,有銀榜,以青石碧鏤題曰天地長男之宮。西方有宮,白石為牆,五色玄黃門,有金榜,以銀鏤題曰天皇女之宮。西南有宮,以金為牆,闕有金榜,以銀鏤題曰天皇之宮。南方有宮,以赤石為牆,赤銅為門,闕有銀榜,曰天地中女之宮。北方有宮,以黑石為牆,題為天地中男之宮。東南有宮,以黃石為牆,以黃榜碧鏤題曰天地少男之宮。西岩下兩邊有陰陽溝,有石羊馬夾道相對。”文中涉及到六個方位(東、西、西南、南、北、東南)、還有“五色門”、又有“中男”“中女”之別,這都是風水觀念的反映。

陽宅選址
人們從事建築,都希望選擇最佳地形,讓建築物處於最佳環境之中。

建築物要與大自然和諧。

先哲主張陽宅先在近山傍水、土肥草美之處。《管子.乘馬》說:“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管子.度地》又說:“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形之肥饒者。”

先哲主張綜合考察陽宅基址。《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五年,楚蘇掩提出“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鹵,數疆潦,規偃瀦,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

唐代詩人杜牧有詩雲“九華山路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這是對成住環境的最好描述。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古寺古廟時隱時現。綠水環抱的青弋江村,春風楊柳輕拂橋面。橋,就是水口的出處。村,在綠樹和曲水環抱之中。遠處有大山為屏,近處有路有橋。山、路、雲、寺、村、柳、橋、江組成了一幅動靜結合、生機勃勃的陽宅選址。

風水觀念對待陽宅基址有一套複雜的相法。在山區,看山勢龍脈。脈大勢大力大。脈氣為本,砂水為用,氣局兩全,繞為福地。在丘陵地帶,選址欲其寬廣平夷,四面拱衛,無空缺凹陷,既要地大寬闊,又要藏風得氣。山地觀脈,脈氣重于水。在平原,看起來似乎沒有龍脈,風水先生卻說土地高一寸即龍,大小田埂都是龍,還可以看水,有訣雲:“凡到平洋莫問蹤,只看水繞是真龍。”平地觀水,水神旺於脈。

住宅不能建立在山脊或山谷出入口。

住宅南方應有空地。

住宅不要建在廢井之上。

住宅不要修在丁字路口面對公路的地方。

住宅不要建在死胡同。

住宅帝邊有廟宇,不吉。

住宅南方若有高山,此家必有儒腐的讀書人。

門前宅後,必有巷道。

橋樑是過水的設施。

宅前堆有石頭,家人易感冒,好人心痛。

住宅西南有十字路交點,此家婦女性欲強。

住宅東北有十字路口,影響生育。

宅的四周是路基,落囚字訣。

宅前道路呈圓弧形、S形,家業不興。

陽宅的水環境:
陽宅四周的水分為六種,第一是朝水,如九曲水、洋朝水。第二是環水,如腰帶水、彎弓水。第三是橫水,如一字水。第四是斜流水。第五是反飛水。第六是直去水。

陽宅周圍的水影響人的吉凶。秀水繞前橫過,主清閒樂和。秀水朝門,主發橫財。

水近割門,主人不安。水直沖門,主人離散。此外,對水溝、池塘、水井都有禁忌。

水溝是居宅內的水陰溝,宜暗藏不宜顯露。掘溝導水宜順地勢,按子位屈曲而出,則氣不流散。若直瀉前去,則財不聚。開門放水,財散不住。對門放水,亦不聚財。水于兩旁,富而悠長。凡丙午向,溝水宜從前天井右邊辛方回流,中天井從庚方回流,後天井從乾方回流。如幾宅並排居住,宜在門外橫鑿一溝。

池塘是居宅取水排水之處。凡塘成四方形,興旺禎祥。塘似覆釜,富貴無量。屋大池小,男孤女夭。屋小池大,財帛流散。門前塘大,人壽不長。屋後塘大,少年傷亡。此外,前塘直長、後塘窄小、前後夾塘、大塘並小塘、上塘過小塘、屋內有池塘、塘中起水亭、塘中有小山、塘水似黃泥,都屬凶格。

水井是用水來源。開需要水之方。吉方開井,生聰明之子。天干位上吉,地支位上不宜。

宅前有半圓形池塘,圓方朝前,可能會發橫財。

宅前池塘的尖角對家門,容易生病。

多建房屋而填塞溝井,難保長久。按,填塞溝井可能會破壞生態,但是,該填就得填。不能因為一溝一井,影響村鎮建設。
宅與宅之間的關係
風水很講究住宅與住宅之間的關係,有許多禁忌。

民間習俗說:“平行幾家建房,必須在一條線上,俗叫一條脊,又叫一條龍,又必須同樣高低。若有錯前的,叫孤雁出頭,屋主會喪偶。若錯後叫錯牙,小倆口會不安。若高低不同的,叫高的壓了低的氣。左邊的房子可以高於右邊的房子。絕不允許右邊的房子高於左邊的房子。俗規是:左青龍右白虎,甯叫青龍高萬丈,不讓白虎抬了頭。在同一院內,即使是自家蓋房子。否則叫奴欺主。”

宅前不宜有無人居的破屋。

住宅大門正對別人的屋角,住宅有凶。

若別人家圍牆角對自家門,叫泥尖煞。若角對左邊,對男人不利,角對右邊,對女人不利。

陽宅結構

古人建城,方圓九裏,每邊三個門,城中道路有九經九緯,王宮門外的路邊分別是祖廟和社,前面是朝,後面是市。夏代有世室,室分中央室、四隅室,用白灰粉刷。殷人有屋,堂南北長七尋,基高三尺。周人有明堂,宮中以尋為度,野地以步為度,道途以軔為度,路門內外分別有九室。

上古的陽宅,主要強調的是工整、對稱。如和營建城、北京故宮,都是方方正正,有中軸線,有中心點,給人以莊嚴的感覺。

房屋的結構有許多特定名詞。凡舊屋前後新連接的謂之插翅房。房後左山頭又蓋小屋謂之單耳房。

新舊相接不成宅體謂之偏身房。堂房左右俱蓋小屋謂之雙耳房。堂房前後或蓋一小屋謂之卜丁房。

舊房露出樑柱謂之露脊房。舊房被水浸爛謂之赤腳房。舊房開門窗太多謂之漏星房。

有堂無室謂之孤陽房。房屋雙分為金木火土五形。金形,欲其屋宇光明,牆壁嚴整,四簷相照。

木形,欲其屋脊高聳,牆垣起伏,四簷拱照。水形,俗其屋宇整潔。

火形,屋宇藏風,屋脊不見尖聳。土形,屋宇方正,四簷齊平,牆無缺陷。

陽宅的尺寸有一定的規制:
陽宅往往以步代尺,作為長度單位。四尺五寸為一步(按:這是古代的工部木尺,與現代的市尺有別),九尺為二步。一步起為建,二步為除,三步為滿,四步為平,五步為定,六步為執,七步為破,八步為危,九步為成,十步為收,十一步為開,十二步為閉,十三步為建,十四為步為除。

這些步子又有吉凶。建為元吉,除為明堂,滿為天刑,平為捲舌,定為金櫃,執為天德,破為沖煞,危為玉堂,成為三合,收為賊劫,開為生氣,閉為災禍。其中,建滿平收黑,除危定執黃,成開皆可用,閉破不相當。

這些步子是怎樣運用呢?凡宅寬,須不犯滿平收閉;宅長,須按除定執開,如果宅居的步數合除定執危開建,則早生貴子;衙門步數合除定危開執建,則加官進爵。學堂、人館類推。

對於陽宅結構的論述,主要偏重於民間住宅。

住宅基地要前高後低,不宜後高前低,基地前窄後寬,富而貴。基地前寬後窄,錢財少。基地呈三角形,人財兩空。基地四角都欠缺,絕對不能住,住宅基地呈正方形,吉。

圍牆
住宅,自成一個“世界”。圍牆就是這個“世界”的界限、標誌。圍牆反映住宅的風貌和衰容,也關係到住宅的安全和舒適。《周禮》雲:“牆厚三尺,崇之。”《易林》雲:“千仞之牆,禍不入門。”

住宅最好呈正方形,圍牆最好呈曲線或圓狀。按:這是取“天圓地方”之說,以達天天人合諧之義。

住宅的圍牆不宜有縫隙。圍牆上不宜爬滿野藤。圍牆上不宜開大窗。

不可先做圍牆再蓋房,否則犯囚字訣。圍牆的簷蓋不宜寬過兩尺。

住宅大門兩邊的牆應相等,高低寬窄應適宜。
城市形勝
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幾十個朝代和政權的興替,隨之產生了豐富的都城文化。都城是政治的中心、經濟的樞紐、軍事的城堡,因此,在地理上必須很講究。選擇城址,一定要考慮自然條件,諸如山川地利、水土物產、氣候風景、都要精心分析。這樣,就產生了者城風水的理論和實踐。

古漢語中,“國”字往往者城的代名詞。《呂氏春秋.慎勢》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一般情況,都城簡稱為都。《釋名》說:“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都城又稱京師。《公羊傳》說:“京師者,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師者,眾也。”

夏朝、商朝的都城稱邑。如夏邑、商邑。周朝至京朝,都城多被稱為京師。

建築城邑、住宅是很嚴肅而重大的事情。從考古看,殷商的卜辭中有許多關於建築的記載,如“王乍邑?帝若?”(王要建邑?上帝同意嗎?)“王有石才鹿北東,乍邑於之?”(王有石在鹿地的東北,作邑於此。)這些卜辭是問修城邑有沒有禍祟?方向合不合適?

殷商的城建頗具規模,從鄭州和安陽發掘的遺址看,基址的朝向接近磁鍼的正方向,即正南北向或正東西向。基址底部呈水準狀。這些說明當時已經掌握了測定方向的水準的技術。

風水關於都城的建築觀念,與般的陽宅理論基本相同,只是有兩點區別:

一是求大。都城基址必須選擇大環境,地大、山大、明堂大、水的彎曲大,只有容易大,才能修建龐大的都城。

一是龍脈集結處。繆希雍《葬經翼》說:“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條之幹也。洛陽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都者,北隴盡,鴨綠界其後,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複,北方一大人也。之數者自三代以來靡不為帝王之宅,然興衰迭異者,以其氣有去來之不齊也。”這段話講的是西安、洛陽、北京的龍脈地形,特別推崇北京,因為作者所處的明代都城在北京,所以向封建統治者獻媚。

下面從風水的角度,介紹古代都城的營建情況。

北京:
北依山險、南控平原。

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堯的後代于此,當時叫薊丘,後來成為燕國的國都。遼代以北京為陪都,稱燕京或南京。金代於1153年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為大都,以“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設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規模。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為了殺元代的王氣,拆除了元朝的宮殿,把北城牆向南推移。明成祖遷都北京,為了體現皇權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軸線向東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宮殿都在中軸線上,又線上北堆築了一座景山,用以鎮元代殘餘的王氣,以便明代長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為都城,增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壇,北面有地壇,東南有日壇,西面有月壇,分別表示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歷來成為軍事重鎮、政治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面之間,西北是燕山山脈,西南是太行山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渤海,成為拱衛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於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重視。

元代蒙古貴州巴圖南曾對忽必烈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記載巴圖南語:“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於是,忽必烈決定定都于燕。

元代的士人都知道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描述北京“右擁太行,左注小夥子海,撫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詢問大臣可否在此建都。臣僚們認為這是元代亡國之地,王氣已盡,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鮑頻說:胡主起自沙漠,立國在燕,及是百年,地氣已盡。南京興王之地,不必改圖。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趕走明惠帝后,他不願意到南京去當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為北京是他的封地(時稱燕京),龍潛於此,多有經營。上有所好,下必應之,他的臣僚紛紛表示贊同。《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群臣上疏:“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

明人普遍認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舉。萬曆年間修撰的《順天府志》卷一雲:“燕環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禦,百世治安。”

明末,朱明政權江河日下,大廈將傾。有些風水先生認為應歸罪於明成祖遷都北京,明代都燕200年,英宗被俘,武宗被圍陽和、李自成圍京師,多災多難,政局一直不穩。

北京離北邊的邊界太近,確實造成明政權時有不安。但是,明政權衰敗的原因不在地理,而在封建統治者。如果不是這樣,清朝怎麼能繼續在北京建都二百多年?現在,北京正在全國、全世界發揮它的巨大作用。

南京: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所以,歷來的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據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歎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賦》雲:“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書志》解釋說:“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唐代李白在《永王東巡歌》雲:“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可見,“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後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宋、齊、梁、陳連續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後,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蔣介石國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國時楚置金陵邑,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晉及南朝稱建康。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州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寶地。

不僅如此,南京還處在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大環境中,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資源豐富的糧倉,形成了很好的經濟基礎。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據說,早在西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今清涼山築城,又埋金以壓王氣。

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馮國用、陶安、葉兌紛紛主張取南京而定天下。《明史.馮國用傳》記載馮對朱元璋說:“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為鐘山賦詩,鄧伯言雲:“鼇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這是一句極贊南京有帝王之氣的詩,朱元璋拍案大聲叫絕,鄧件言以為太祖發怒了,嚇得半死。

朱元璋聽從了儒士的建議,由劉基等人相地,精心營建南京。《明實錄》卷21記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修築城牆和宮殿的情況:“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舊城西北控大江,東進白下門外,距鐘山既闊遠,而舊在城中,因元南台為宮,稍卑隘。上乃命劉基等蔔地定,作新宮于鐘山之陽,在舊城樂白下門之外二裏許,故增築新城,東北盡鐘山之趾,延亙周回凡五十餘裏。規制雄壯,盡據山川勝焉。”

明代的封建文人認為,天下能夠作為帝王之都的地形不過兩處,一是南京,一是北京。《日下舊聞考》引明代《楊文敏集》雲:“天下山川形勢,雄偉壯麗,可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扼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燕薊。雖雲長安有崤函之固,洛邑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會,為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薊若也。”所以,明代一直有建都北京還是建都南京之爭,明成祖後來終於遷都北京,但仍在南京留下了一套中央機構,負責南方事務。

太平天國也存在定都北京還是定都南京之爭。洪秀全執意定都南京,認為南京地連三楚,勢控三江,群山屏圍,長江襟帶,鐘阜有龍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1864年又被湘軍攻陷,農民革命慘遭失敗。許多史學工作都認為太平天國不應當定都南京,而應當銳意北伐,直取北京,奪取全國勝利。定都太早,只能使革命意志衰退。

風水先生對南京的龍脈走向有過描述。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談南京尋龍時說:“若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漂水蒲裏,生橫山、雲臺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左分一枝,生吳山至西善橋止,複於肘後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臺,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這一套說法很煩瑣,我們切不可拘泥。

西安:
南阻秦嶺、北濱渭河。

西安,古代稱為鎬京、長安,它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西周以豐、鎬為都,秦以咸陽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東漢、曹魏、後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

歷代統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這與西安的地理形勢有關。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代張良對西安的讚譽:“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進而,天府之國也。”

咸陽緊鄰西安,秦朝建都咸陽。咸陽在九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秦朝修建咸陽,運用了天體觀念。把渭河比作天體的銀行“天漢”,以各座宮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許多通道,咸陽宮居中,形成了眾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體現了“萬世一系”的秦帝國都城的宏偉和尊嚴。

隋朝立國後,放棄了原來的長安城,在東南另建新城,《隋書.文帝紀》記載:“此城從漢以來,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今之宮室事近權宜,又非謀筮從龜,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於是,選擇了“山川秀麗、卉物滋阜、蔔食相土”的龍首高原建新城。長安新城南對終南山及子午穀,北臨渭水,東有、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宮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宮殿坐北朝南,“南面稱王”。當時稱為大興城。

唐代改大興城為長安,並且增修宮殿。唐朝皇帝認為隋朝的宮城建築所處地勢偏低,便在東北龍首原高阜上新建了大明宮,又在城內修建了興慶宮。整個長安城佈局工整,它以南北禦道——朱雀大街為中軸線,東西兩邊各有54個坊和一個市,表現出對稱美。長安城的格局對北京城的建築形式是有影響的。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是仿照長安城興建。

洛陽:
天下之中、山河拱戴。

洛陽號稱九朝故都。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后)、後樑、後唐、後周在洛陽建都。

洛陽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輻湊。它北臨邙山,南系洛水,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它有群山環繞,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北通幽燕,南對伊闕。人稱“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風水先生認為洛陽是龍脈集結處。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論洛陽龍勢時說:“洛陽,即今之河南府也。從嵩山而來,過峽石而北,變作岡,龍入首後,分一枝結北邙山托於後。山雖不高,蜒蜿而長頓。起首陽山,分出一枝至黑石關為水口,中擴為堂局,而四山弘農,好陽諸澗,乃左界水,流入黃河,繞於北邙之後。洛河悠揚,至蛩縣而與黃河合,一大聚會也。”

早在西周初年,洛陽就被周公看中了,並且以都城的規模進行勘測。《尚書》記載周公攝政的第五年,以占卜的形式相洛邑。“予惟乙卯朝至於洛師,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水東,亦惟洛食。”《尚書》又記載“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洛邑是當時世界上最早按照事前周詳規劃而建築的城市。分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這是洛陽作都城之始。洛陽有伊、洛、澗、四條河流貫穿其間,它在洛水之北,從戰國開始,人們稱洛邑為洛陽。洛邑在戰國之前稱王城,位址在今洛陽以西。

東漢至北魏,都城建在今洛陽以東的白馬寺。隋唐時,洛陽大加擴建,隋煬帝、武則天以洛陽為東京,經常住在洛陽。據說,隋煬帝、武則天以洛陽為東京,經常住在洛陽。據說,隋煬帝對洛陽的地形很欣賞,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初,煬帝嘗登邙山,觀伊闕,顧曰:‘此非龍門邪?自古保因不建都於此?’僕射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悅,遂議都焉。”

開封:
北據燕趙、南通江淮。

開封,在戰國時魏國建都稱大樑,五代後樑建都稱為東都,後晉、後漢、後周在北建都稱為東京,宋代在此建都稱為汴京。因此,開封被稱為六朝故都。

開封位於黃河中游的南岸,地處中原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它北據燕趙,南通江淮,西峙嵩嶽,東擠青齊。它的附近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它之所以被統治者看中,關鍵在於它處在經濟富庶之地,交通方便,利於居內控外。

風水先生對開封的地形並不推崇,但對城內的建築卻自有見解。《揮塵後錄》記載了北宋徽宗趙佶相信茅山道士的風水觀,並且付諸實踐。其文:“元符末,掖庭訛言崇出,有茅山道士劉混康以法符水為人祈禳,且善逐捕鬼神,出入禁內,頗有驗。佑陵登極之初,皇未廣,混康言京城東北隅,形加少嵩,當有多男之祥,始命為數仞崗阜,已而後宮占熊不絕,上甚喜,由是崇信道教,土木之工興矣,一時佞幸,因而逢迎,謁國力經營之,是為艮嶽。”

杭州:
天目餘脈、山青水秀。

杭州,舊稱臨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於錢塘江的北岸,大運河在此與錢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東南是龍門山和會稽山。它風景如畫,封建統治者很樂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於宋代詩人林升斥責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關杭州的風水,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記載明正德三年(1508)郡守楊孟瑛所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於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南跨吳山,北兜武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胳,鐘靈毓秀於其中。”

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論杭州幹龍說:“杭州幹龍自天目起,祖遠不能述。從黃山大嶺過峽後,一枝起南高峰,從石屋過錢糧司嶺,起九曜山,越天山,過慈雲嶺。起禦教場、勝果山、鳳凰山,過萬松嶺,起吳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從桃園嶺青芝塢跌斷,起岳墳後烏石山,從智果山保叔塔入城,來龍沿江而下,皆自剝星巒遮護,隔江諸峰,遠映護龍,直從蕭山至海門。坐天弧天角星,從別子門石骨渡江,起皋亭諸山,作下砂兜轉。右界水自嚴州桐廬流入錢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流入官河,惜兩界公流未河,城中諸河塞阻穢濁,脈絡不清。”

銀川:
四塞險固、賀蘭作屏。

銀川,西夏王朝的都城,從西元11世紀到13世紀,作為都城長達189年,稱作興州。
銀川西北有賀蘭山之固,黃河繞其東南流。四塞險固,可攻可守。

銀川作為夏都,有個神奇的傳說。《西夏書事》卷十記載,西元1017年,“夏六月,有龍見於溫泉山(即今賀蘭縣暖泉以西的賀蘭山),山在懷遠鎮北。(李)德明以為瑞,遣官祀之,於是有遷都之意。”到了西元1020年,夏太宗李德明遷都懷遠鎮,改名興州。

賀蘭山山勢雄偉,林草豐美,經濟富庶,交通便利,這是夏在銀川建都的根本原因,所謂“龍瑞”,不過是風水附會而已。
城市形勝的類型
我國的城市與地理形勢的關係,大致有以下幾類。

群山環抱類。如蘭州地處黃河上游,四周群山綿亙,特別是皋蘭山似天然屏障橫臥在城南,各式各樣的古建築依山就勢,層層相因。如烏魯木齊位於天山北麓,四面環山,東面巍峨的柏格達冰峰的山腰有一湖碧綠的天池。如河北承德在群山包圍之中,山上林木茂密,山中一塊綠草如茵的平原和一泓湖水。盛夏時節氣候涼爽,清朝統治者在此修建了避暑山莊。

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類。如昆明在群山之中網開一面,著名的滇池增添了城市的美色。如青島三面是山,一面臨海。

三面環山、一面平原類。如鄭州北有太行,西依邙山,西南為嶽蒿山,東北是華北平原。

依山傍水類。拉薩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旁邊高聳著普陀山,布達拉宮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大理位於點蒼山下、洱海之濱,周圍是一片扇狀平原。長沙位於湘江之濱,西岸有蔥蘢的嶽麓山。泉州位於晉江入海處,市北有清源山。

水口交合類。常德在沅水入洞庭湖處,湘西物資在此集散。武漢在長江和漢水的匯合處,市內有龜蛇二山。上海在長江入海處。寧波在甬江上游鄞江與姚江兩河交叉處。

臨水類。無錫在太湖之濱。福州濱海,市中心有於山。南昌在贛江下游、鄱陽湖西南岸。

作為一個城市,可以不靠山,但一定要臨水,無水則不能生存。如果有山靠則更好,可以防止水淹,又可以取得木材資源。風水原則是對城市形勝的概括,城市的興建應當考慮風水原則。我們應當認真總結歷代的城建經驗,採用最佳原則建設現代化城市。

寺觀:
天下名山僧占多,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佛教佔有峨眉山、普陀山、五臺山、九華山。道教佔有青城山、武當山。凡是名山,都有宗教寺觀。一般說來,寺是佛教供佛、觀是道教供仙。廟是統稱,供神。

為什麼僧侶要佔據名山呢?因為名山風水好,能吸引遊人。遊人越多,香火越旺。再則,市井已被世俗貴族龔斷,僧侶們只好到山間尋找歸宿。山間最適宜僧侶修行。

早在東晉,慧遠法師就在廬山“選精舍,盡山林之美”。到南朝時,其風日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僧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雲遊天下,一方面是布教,另一方面是選擇吉地。唐代自在禪師曾經“命弟子至江南選山水佳麗處,將以終老。”佛、道之間為了爭奪四川青城山,大動干戈,一直鬧到朝廷,由皇帝出面才解決。

佔據了名山,還要善於選擇修建寺觀的地點。《園治.相地篇》提出:“略成小築,足征大觀”,這就是說要使寺廟和名山形成“千山抱一寺,一寺鎮千山”的佈局。應當以點控面,點面結合,善於選擇制高點、轉捩點、空白點,使寺廟選擇在最佳位置。

寺觀要處理好山水相依的關係,“山以水為脈,水以山為面”,“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依山面水,善於借景、讓景,巧用自然地形,使建築與自然相協調。

寺觀多選在山頂極峰,或者半山腰,或者依傍懸崖峭壁,這樣便於極目遠眺、俯臨凡界。同時可以超世脫俗,表現出神秘的色彩。人們仰看半天雲中的寺觀,就會想到它是神與人的媒介、是天帝到人間的中轉站,是非常神聖的地方。從而提高寺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寺觀建築往往採取“土包屋”的形式,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寺廟隱于萬樹叢中的幽深之處,這樣可以藏氣避風,十分雅靜。敞開的一面是明堂,是進出的場所。

寺觀建築又採取“屋包山”,即寺廟沿山坡覆蓋,背枕高峰,拾級而上,氣宇軒昂,一片黃澄。

寺觀建築還採取虎踞龍盤之勢,背倚大山,兩翼側嶺遠遠回抱如襟帶,又像伸開屈抱太極的雙手。

寺觀最基本的建築原則是因其自然,相彰得益。不可擅動土方,不可亂砍林土,以免傷害了地脈,跑了生氣。

我國寺觀很多,蘇州的虎丘山園林善於綜合處置地貌,在兩丘間的上山香道上點綴著幾處小景,以提高人們的遊興。以千人石廣場為中心,作為風景集中區域。在西面山上修建了樓臺亭閣,作為用以遠眺的觀賞區。東山和後山幽靜隱秘,別成天地。虎丘山上建有虎丘塔,被整個風景區簇擁,十分突出。

四川灌縣二王廟建在山勢陡急的玉壘山麓,前面緊貼都江古堰。修廟時,為了讓出空間和增加氣勢,特將山門退至山坡上,又在路上修了小巧美觀的牌樓門,用以烘托山門。

山西五臺山的佛光寺坐落在山坡上,兩側有峽谷,穀對面又是高山,這種地勢,風水先生稱為“二龍戲珠”,因為佛光寺被兩條形似蛟龍的峽谷環繞著。這裏取水方便,又不會因山洪淹沒。寺的西南有一口井,常年不涸,風水先生說這井通著東海龍王宮殿。

湖北武當山建築也講究風水。傳說明永樂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命令工部督促30萬人在武當山修建道教觀宇。朱棣先後下旨說:“爾往審度其地,相其廣狹,定其觀制,悉以來聞,朕將卜日營建其體。”“今大嶽太和山金頂砌造四周牆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其牆務隨地勢高下。”這就是規定,建築群要根據山嶽來確定建築用地,建築物要隨地勢因地制宜。在所有的出家人中,以道教的道士最擅長風水,他們撰寫風水書籍,傳播風水觀念,收帶徒弟,堅持實踐。所以,道教的宮觀是最講求風水的,一般都選在風水最好的地方。道士們信奉陰陽五行學說,宣揚生死造化,必然會派生出一套風水理論與實踐。

道教于晉代四川青城山修了上清宮,於北魏在山西恒山修了懸空寺,於唐代在陝西華山修了長春洞,又在湖北五當山修了五龍祠,還在安徽齊雲山修了石門寺,福建武夷山修了天寶殿, 於宋代在山東嶗山修了太清宮。這些地方風水極佳。

佛教是外來教,僧人不太講究風水。但是,任何外來文化一進入中國本土,就必然會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使外來文化變形,成為“半土半洋”的文化。佛教也受到風水觀念的影響,南北朝時,他們寺廟往往修在城鎮之中,如南朝自梁時大興佛寺,樓臺殿宇鱗次相望,後來為了追求風水,佛寺也上山了。在四川峨眉山修了萬年寺,在雲南雞足山修了迦葉殿,在湖北玉泉山修了玉泉寺,在安徽九華山修了化成寺,在浙江天臺修了國清寺,普陀山修觀音院。

許多名山,佛道共同佔有。如山東泰山、湖南衡山。

可以這樣說,沒有哪一座名山沒有寺觀。諸如前面還未提到的安徽黃山、天柱山;浙江的雁蕩山;江西的廬山、龍虎山;廣東的羅浮山;雲南的西山;北京的香山;天津的盤山;河北的蒼岩山;遼寧的千山;江蘇的棲霞山、花果山,等等。只要我們有興趣去考察,一定可以發現許多風奧秘。

文塔:
文塔,又稱文風塔、文峰塔、文筆塔、文昌塔。它盛行於明中葉至清代。一般修得細長,似毛筆插入雲宵,似乎要在蒼天上書寫什麼。文塔修在縣城郊外的山上或村鎮進出口的土丘上。文塔標誌這個地方的人們重視教育,是儒家用來興文運的一種建築形式,同時也是風水觀念的產物。

風水認為,文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鄉水門之華表。修文塔,要先觀水神是否有情。朝水有情,則可貯其元氣。文塔要合六秀,或合貪狼區門星,或受臨官完帶帝旺水,切忌沐浴死墓絕胎水納朝。坐向以去處為向,來處為坐。起天父地母卦而推高以合貪狼,用闊狹中心而推尺寸以合武曲。其丈尺方寸不可克山,否則會克文星,導致文運不昌。修塔要用風水羅盤測向,用羅經中針盤格定三吉六秀宜生旺食神方。文塔可彌補當地文峰低小之缺陷,使當地多出士子。明清的學人個個都想考中科舉,所以許多鄉村都修建了文塔。

湖北鐘祥縣有文峰塔。此塔建在龍山上,塔有22級,達16米,巍峨雄姿,為郢中城東制高點。塔鐵豎有鐵筆一支直刺青天,大有倚天鋪雲,盡寫乾坤滄桑之勢。當地學子見到此塔,由然而生追慕前賢,振興文運的感慨。文峰塔是當地文風熾盛的標誌,也起到了美化山川的作用。據說,此塔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文塔,它創建於唐朝廣明元年(880),重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有一座文筆鬧堂石塔。它以城北的五峰作為筆架,城東的堰塘作為硯臺,含義是祈求當地學子文運興盛。

陝西韓城縣有個文星塔,修建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山川形勢,明朝冷崇在《創建文星塔記》說:“楊公來我縣為官,上任後就遊覽了韓城縣的山川名勝,對韓城的風景非常喜愛。但是感到有所不足的是東北方向的山峰還不夠聳拔,於是與本縣鄉紳士們商議,修建一座浮圖(風水塔)來彌補它。塔上塑了一個魁星像,塔北建了一座文昌廟,於是風景更加完美了。”

安徽省旌德縣城有個文昌塔,是按照風水觀念修建。由於旌德縣城的地形像“五龜出洞”,如果讓龜出走了,就會帶走文運和財氣。又由於縣城西南方有一座形狀似火的梓山,導致城裏經常失火。為了“定龜”和“鎮火”,就在清朝乾隆年間修了這座塔。

有些地方講究氣派,將文塔變為文昌閣、奎星樓,這樣耗資更大,人可以登臨其上。修建這種樓閣,一方面是彌補自然環境的某種缺陷,另一方面是使心理上得到滿足,人們將當地的好運都歸於修建了文樓或文閣。江西《芳溪熊氏青雲塔志》記載:“芳溪四面皆山,東有桐岡相台,西有獅嶺風坡,北有牛洞太山,南有爐峰筆架,其鎮密之勢列如屏牆,惟東南隅山勢平原。”於是,“自雍正乙卯歲依形家之理于洪源、長塍二水交匯之際特起文閣以鎮之。又得萬年橋籠其秀,萬述橋砥其流,於是財源之茂,人文之舉,連綿科甲。”

現在,文塔還大量存在於鄉村,它點綴得山川更加美麗,成為人們旅遊之地,也反映出農村文運興盛的新貌。我們不能因為它是風水的物產物就搗毀它,保留它是有意義的。

殯儀及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