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也象徵「福」,有賜福的意味。
鍾馗的祭典日在除夕與端午節,每逢這些節日民間會懸掛鍾馗畫像,相傳除夕日驅惡鬼,端午節逐瘟神。宋神宗時,就於除夕日曾經賜官員們鍾馗像。
鍾馗,為驅魔的大神,其源流由來自民間信仰稱係唐代陝西戶縣終南山阿福泉人,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異;然而卻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正氣浩然,因剛直不阿,不受朝廷重用,自殺而死,死後成神,專捉惡鬼。
這就是門神鍾馗的由來。
|
 |
灶君
是中國神話中為主管飲食的神,又稱灶神、灶王或者灶王爺。
張單-東漢許慎《五經通義》曰: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搏頰,字卿忌。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灶神名喚張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個女兒,皆名為察洽。
扶鸞信仰尊張單為張恩主,台灣鸞堂中,張單與關羽、呂洞賓、岳飛、王靈官共為鸞堂「五恩主」,或稱「五聖恩主」。著名的台北行天宮,即祭祀五恩主。
灶神為張單,為民間最普遍的說法。
古時一人名張宙。因喫喝嫖賭耗盡家產,將妻賣與他人為婦。後終成乞丐。一日
|
乞討至一富人門首,即該婦之戶。婦招宙入,以給飯食,不巧主人歸,主人命妻燒水。張宙恐主人誤會,為保妻名節,奮身入灶而燒死(一說撞柱而死)。後妻每晨昏皆於灶頭設香案祭祀,主人問,則謊稱「人以灶烹食為生,不敬灶神,將譴」。附近人家效之,遂成祭祀灶神之風。
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認為灶神是炎帝,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
東漢應劭《風俗通》則認為灶神是祝融重黎:「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隋朝的杜台卿《玉燭寶典》指出:灶神蘇吉利,婦名搏頰。
漢朝以後,灶君為五祀神之一,與司命、行神、門神、戶神,同為司察小過的家宅神,負責監察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
民間認為,灶神會在舊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家家戶戶的善惡,所以每年歲末大家都會祭拜灶君,希望灶君在天上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禱詞常見的是: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另一版本:灶王爺、本姓張,騎着馬、挎着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民眾會將灶君與自家奉祀之神一同祭拜。另有些人,會將灶君神位、香火、造像設於自宅廚房爐灶附近,日日奉祀。
因為灶神監察人間善惡,並在年底稟報天庭。農曆年底送神日,人們很謹慎的祭拜灶君圖像,如無供奉畫像者,則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等類字樣,貼在爐灶上祭拜,供奉肉食、糖餅、茶酒、水果等等。有些人甚至會準備牧草或生鮮蔬菜(如生的紅蘿蔔、地瓜、黃瓜等)供奉灶君所乘之駿馬。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君)醉酒」的記載。繼承此俗,有些地區的人,祭灶時,還要把糕點、糖漿、糖粉之類的甜食塗在灶君圖像的嘴上,希望灶君不在玉帝那裡講自己家的壞話,以避免上天的責罰。
有些地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只限男子祭灶君圖像或神位,祭祀完後,將圖像或神位揭下,與紙錢、紙馬等物一起燒化,送其歸天,直到正月初四才來繼續監察人世。
正月初四為接神,灶神將要再度下凡繼續監督民間的善惡,所以民間會在本日祭祀灶神與家中諸神。
兩廣、越南等地區也有說法是,除夕晚上到正月初一,灶君還要與諸神下凡,與人們一起過年,故除夕
|